»主站点 你尚未 »登陆 »注册 »帮助 »English Version »中文GB-BIG5转换



 
»加入收藏夹 »订阅主题 »上一篇主题 »下一篇主题
   
Necroz Studio » 文献图书馆 » 关于各式铠甲的重量与效果的资料  
thread topic: 关于各式铠甲的重量与效果的资料
  
 
Pucs
Lord of Meshal
rank: The High
essentials: 7  
posts: 2573
gem: 25
sp: 502
oge: 1
Necroz Member Game Master Architect Honor
onlined:519 hours
join date:2006-03-30
last login:2020-07-22
»资料 »短信息 »推荐 »引用 »编辑 »QQ

关于各式铠甲的重量与效果的资料

在宋代,欧洲锁子甲的重量不过15公斤,15世纪时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虽然17世纪最重的盔甲达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围内。以重量而言,中国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铠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以防护范围而言,是最接近欧洲重甲的中国铠甲,但是也没达到欧洲重甲那种密不透风般的防护程度。
   根据宋绍兴四年(1134)年的规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重量达29KG,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但是重量会进一步上升。为此,皇帝亲自赐命,规定步兵铠甲以29.8KG为限。此后,又把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定为32-35KG;由于弓箭手经常卷入近战格斗,其铠甲定为28-33KG;而弩射手的铠甲定为22-27KG。同时期的欧洲步骑兵的铠甲类型还以锁子甲为主,没有达到如此的重量。
   绍兴十年前后,是宋朝军队最强大的时期。名将岳飞、韩世忠等,率领以铁甲、长枪强弩为主要装备的重步兵,以密集阵容屡屡击败金朝骑兵。包括兵器在内,当时宋军重步兵的负荷高达40-50KG,由于装备过重,机动性受到影响,如绍兴十一年(1141)的祏皋战役,以步兵为主力的宋军,由于身被重甲,加上过于长大的兵器,负荷过重,因为未能全歼已溃不成军的金朝骑兵。


锁子甲最早在公元前6世纪,由凯尔特人发明,之后被罗马人采用。十字军东征时,骑士们几乎全部披挂锁子甲。其重量大约13公斤。另外,由于长时间被太阳照射,铠甲发热易灼伤皮肤。为此,骑士们都在外面罩上缝有红十字纹样的白色长袍,头上的圆筒状铁盔上开着横条视孔和用来呼吸的小圆孔。14世纪以后,为了提高锁子甲的防御力,在胸、臂和腿等容易受到攻击的部分,增加了钢铁板金护甲。这些护甲成为日后盛行欧洲的板金铠甲的前身。头盔也由圆筒状换成尖锥形。到了15世纪,板金铠甲的制作技术变得愈加成熟,出现了全身披挂板金铠甲的重装骑士。但是,整套甲胄的总重量达50公斤。1585年,英国的甲胄匠人制作出新型板金铠甲,以当时流行的绅士服款式为造型,表面涂成黑色,并刻有精美的镀金装饰,这种镀金装饰既美观又可防锈。在实战时,还配备有缓冲面罩和护胸甲。此种造型的铠甲凝集了当时甲胄匠人制作工艺的最高技术。


征战中,欧洲士兵的护身盔甲得到了不断改进,但也因此变得 越来越重。由于中世纪欧洲冶金技术的不断提高,因此到了13世纪,制盔匠便制成了金属片铠甲。最初这种金属片铠甲是穿在锁子甲里面的,用来覆盖肩和大腿这样一些重要而容易受伤害的部位。到了13世纪中叶,金属片铠甲就穿在锁子甲的外面,用来遮盖肩、肘、膝盖、小腿和大腿。13世纪末,金属片胸甲或胸铠开始取代锁子甲。

  早期的金属片铠甲和锁子甲使用时,它们的接合部以及肘、肩、膝盖的内侧有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因此,到了14世纪时,制盔匠巧妙地制成了全套金属片铠甲,用来代替锁子甲。

  灵巧的欧洲铁匠在13世纪初制成了锁子甲连指手套,接着又很快做出了五指分开的铠甲手套。

  以上这些发明大大增加了骑兵盔甲的重量,以致于一旦骑兵被击倒从马上摔下来,如果没有人帮忙拉一把,他就无法站起来。因此,人们千方百计想伤害敌人笨重的马匹,这就导致人们设法增加马的护具。到了14世纪末期,重骑兵的马匹所驮载的盔甲和装备重量至少达到一百五十磅。这样,就必须选择健壮而稳重的马匹才能充当重骑兵的坐骑。即使这样的马匹,也只能进行小跑或慢跑式冲锋。


還有誇張的小說:
每个骑兵脸上有着一种近乎傲慢的骄傲,他们身穿黑色的铠甲,铠甲是黑玄铁做的,铠甲重量达180斤,但他们却轻松的像穿着一件外衣一样的自在。手里拿着钢制的长枪,长枪重65斤、长2米6。而马鞍上系着一把厚背长刀,长刀重达55斤、长1米2。身后背着一把强弓,腰上挂着一壶箭。



这里列出一些宋朝铠甲的资料:绍兴四年(1134年)规定全装甲的重量是45—50斤,不得超过50斤。甲叶共计1825片,各部位重量如下:
披膊: 504叶 每叶重0.26两 共重8斤3两4分
甲身: 332叶 每叶重0.47两 共重9斤11两4分
脚裙鹘尾:679叶 每叶重0.45两 共重19斤1两5钱5分
头盔帘叶:310叶 每叶重0.25两 共重4斤13两5钱
以上再加头盔眉子等共重49斤12两(实际上是48斤11两6钱5分)
乾道四年(1168年)三种甲数据如下:
甲身 披膊 头贠 总重
枪手甲 1610—1810叶 1028—1208叶 507—674叶 53斤8两—58斤1两
弓箭手甲1812—1818叶 646—850叶 349—420叶 47斤12两—55斤
弩手甲 1178—1326叶 630—836叶 355—420叶 37斤10两—45斤8两
从数据上看宋朝的铠甲发展是越来越重,而且甲叶越多。宋代的铠甲防御部位齐全,如保护脖子的护颈,保护手背的护背,保护大腿的脚裙,小腿的吊腿,甚至面具。《宋史.孟宗政传》记载金军和宋军战于枣阳,双方的士兵都带面具。另外制造一副铠甲的工序很多,比如铸造,粗磨,穿孔,细磨等,制造一副铠甲需要工匠120名。

中世纪晚期[13世纪到15世纪]的欧洲重骑兵,人穿铁质板甲,重70磅,约合64斤,同时马还要穿30磅的铠甲,约合27斤,全部的铠甲重量约合91斤,内里还要穿放弓箭的毡垫,吸汗的丝绸袍子——一百斤的盔甲总是要的,这是火药武器大量运用以前的情况。


西洋中世纪防具简介


作者:
David-Lee & 玖羽

[本·文·转·载·绝·对·不·许·可]


  在人类战争的历史中,与武器相对,护体的防具也随武器的进步而不断地改进、完善。矛与盾之间的争斗自原始时代即已产生;就是到了近现代,它也化身为炮弹和装甲板、乃至洲际导弹和NMD之间的争斗,一直存在下去,直到战争终结——也就是人类消失的那一刻,永无休止,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皆然。

  在欧洲的人类刚刚走出原始的蒙昧之后,他们身上所穿淖钤绲念?祝?怯烧??じ镏瞥傻钠ぜ祝?檬扪来?梢淮???嫱房?:罄此孀趴萍肌⒂绕涫且绷都际醯姆⒄梗??加辛肆奂缀徒鹗糁瞥傻耐房?A奂资鞘澜缟鲜褂米罟惴旱囊恢诸?祝?诠糯?魑拿鞴?鹊木?又校?加辛奂椎某鱿帧J澜绺鞯氐拿褡宀辉级??胤⒚髁奂椎脑?颍?赡苁且蛭?∑?鹗粢子诩庸ぃ痪土?啻┭锹橹苹ぜ椎陌<啊⒀鞘龅裙?氖勘??嗖慌懦饬奂住2还??诺涫贝?缙诘牧奂自恫荒苡胫惺兰偷耐?嘞啾龋喝绮ㄋ故勘?┳诺牧奂祝?皇羌虻サ匕呀鹗羝?煸谝路?稀??庋?募纂校?谑嫡街械姆阑ち?上攵???br/>
  而在那些文明程度更高的民族中,士兵身上穿着的是防护性更好的整片铠甲。青铜的胸甲和青铜的大盾,是希腊重装步兵的象征和自豪;在马其顿征服之后的希腊化时代,各国的步兵基本上都以胸甲和鳞甲为主要装备。对罗马人而言也是一样:早期的罗马军队,样式完全仿照希腊军队建成,鳞甲之类的铠甲是罗马士兵的主要防具。在罗马之外,凯尔特蛮族很早就发明了锁子甲。就防护力而言,锁子甲的防御效果并不比鳞甲强;但锁子甲比鳞甲更为轻便,因此不仅蛮族使用,罗马的军官们也接受了它。后来,罗马人在鳞甲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著名的环片甲:它仍然靠一片片甲叶连接,不过,它把原来鳞甲的小甲叶放大成了大片的弧形甲片。这是向中世纪整体式护甲的过渡;不过这种过渡尚未完成,罗马的文明就已经衰落了。帝国后期,随着技术的失传,铠甲的工艺已然大不如前。盾牌方面,称雄地中海长达数世纪之久、足以成为罗马步兵标志的大盾“斯库图姆”,也和重投枪一样,与军团的崩溃一起消失了。

罗马士兵的标准装备。


  当希腊罗马古典文明毁灭之后,在中世纪早期的黑暗时代中,欧洲又重新回到了蒙昧时代,人们几乎没有防具的概念。在皮革上缝上骨头、金属片,戴上一个可以保护头盖骨或鼻梁的头盔,拿上一个木制的盾牌,就算是完成了防御;就是在稍后的时代中,西欧的蛮族也无法制造工艺复杂的环甲。因此,锁子甲和旧式的鳞甲就成了他们仅有的选择。再加上拜占庭帝国继承了优秀的罗马鳞甲制造工艺,铠甲的历史开始在欧洲重复,鳞甲又逐渐推广,很快就和镶嵌皮甲一起流行起来。

  但是要注意一点:这时候的铠甲和文艺复兴之后的铠甲在防护力上相差甚远。皮甲的皮革基本没有加工,活动不便,容易腐烂,防御能力也不高,仅仅能抵御远射的箭石和吸收一些冲击力;所谓“镶嵌”皮甲也只是在粗糅的厚皮衣服上加厚某些部位,然后再镶嵌上护心镜等配件,而鳞甲则是用细小的铁环将宽而厚的长方形金属片连接起来。鳞片间有空隙,活动也不方便,就像是“麻将席”那样;所以那时的鳞甲一般只做成背心大的一块,由头上套下去,再用皮绳扎紧两胁,这样的装备直到查理曼时期才算有了一些进步:由更宽的弧型铁片夹在延展性好的麻布袍子里,互不连接,由铆钉固定在袍子上,类似清朝的铠甲。这样的铠甲可以比较自在地活动,但缺点是无论什么季节都要穿着一身棉被打仗……

  在这个时代,铠甲基本上不提供对四肢的防护。取而代之地,继承自诺曼人的尖锥型头盔和带护鼻的整体铁面具出现了,而鸢盾(KiteShield)也就是最早出现在这个时代。鸢盾长将近150CM,上部是椭圆,下部变尖,由轻、厚又有弹性的木材精制,四周包裹铁片,中央把手处有半球型的金属突出。因其防御面积大,所以往往由重步兵和骑兵使用,在13世纪前都很流行。

  8世纪的时候,鳞甲的工艺有了长足的进步。鱼鳞形的甲片互相直接连接,并且紧密覆盖,无论是可动性还是防御能力都比原来的鳞甲上了一个台阶。但是这样的鳞甲很沉重,制造时间非常长,而且必须完全定做,因此非常昂贵;即使是到了10世纪,也是领地1000英亩以上的大贵族才能够拥有的防具,因此它也有一种身份的象征在其中。同时,锁子甲也逐步恢复过来:虽然5世纪时已经出现了由粗大的铁圆环互相连接而成的铠甲,但是巨大的空隙使得它的实用性并不高;罗马时代的链甲制作技术失传了很久,而也是在8世纪时,欧洲的锁子甲终于再次达到了实用的程度。——可实际上真正登峰造极的工艺其实是被罗马文化影响到的阿拉伯;当初是罗马人把锁子甲介绍到西亚的,阿拉伯人的锁子甲工艺又随着十字军东征反馈回了欧洲,自此之后,欧洲的铠甲制作工艺才真正地发展起来。

  以12世纪的铠甲作坊为例子,让我们来看看一件锁链甲是如何制造的。

  首先,和做衣服一样,需要量体裁衣,毕竟铠甲其实就是金属制的服装,特别是软甲类;一个熟练的铠甲师傅,首先必须是一个好裁缝。由于对铠甲的大量需要,基本上一件铠甲必须在一个星期内完工,因此铠甲作坊必须由好几个师傅分工制造:锁链甲是由直径在2毫米左右的铁丝,加热后煅打扭曲成直径1厘米左右的圆环,并且敲打成宽3毫米左右的扁环,在环的两端冲出直径1毫米左右的小眼,在互相套住之后,用一毫米直径的铆钉连接起来。

  做铠甲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因此一个铠甲师傅一天内能完成10到20厘米见方的一块“铁布”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在锻造出按制衣的方法画出的裁剪图上规定形状尺寸的铁布后,再由大师傅精心地用铁环连接每一个部分;为了活动方便,铠甲一般比设计的略大一点点。然后在领口,袖口等地方包上皮革,防止挂伤衣服和皮肤,一件铠甲就完工了;知道铠甲为什么值钱了吧?11、12世纪时一名骑士的全套装备价值相当于一个小型农场;铠甲师傅在中世纪的农奴制度中,也是能够和牧师平起平坐的上等平民,受到普遍的尊敬。

  在铠甲的工艺方面,11到15世纪是个冷场的阶段。除了一方面完善鳞甲和锁链甲,并且发展出水桶一样的全盔、金属大盾牌——从12世纪开始流行,被后世称为骑士盾——和佩带舒适的猪脸盔外几乎没有什么大的进步;但是锁链甲工艺也在13世纪晚期达到登峰造极,就是所谓“编织甲”。这是一种将极细的金属丝和亚麻丝编制成线,然后再以制衣方法制造的软甲,看上去如同一件金属色粗毛衣一样,它对砍劈和穿刺的防御力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价格也一样居高不下;常规的锁链甲这时也达到了“缝隙中穿不过猫的胡须,看上去如银色的粗缎子”的程度……

  15世纪,锻造大型弧型金属的技术和冶金技术的大发展,奠定了后世整体式铠甲的基础。尤其是在1400年左右,在材料学上出现了重大突破,就是发明了高炉:燃烧温度的上升使铸造铁的出现成为可能(在此之前使用的都是熔解铁),这就奠定了这个时代中铠甲工艺飞跃的基础,此后一直到18世纪,在铠甲的材料方面,都没有重要的成就。而在应用方面,由于十字军东征时受到了大量强弓劲弩的威胁,原来的鳞甲和锁子甲都难以应付,欧洲人才重新开始整体式护甲的研制。在这个时代,米兰的铠甲工匠们率先尝试用钢板制造出整体的铁手套、护臂、护腿和大型的护心镜;但是这些东西并不是作为单纯的铠甲来穿着,而是作为锁链甲和鳞甲的加强部件,靠皮带固定在铠甲的四肢上的。13世纪,局部的整体护甲如胸甲等开始出现;14世纪,带活动面罩的头盔问世,全身甲已具雏形。

  全身甲产生的意义,是在冷兵器为主的战场上,虽然躯干部的铠甲往往是以双层,乃至三层的防护来增加防御力,但是四肢为了活动方便却不能采用多层结构,因此死于四肢损伤造成的大出血或铁环嵌入皮肉造成的感染的战士甚至比被躯体创伤致死的更多;而原始的火枪也逐渐开始出现在战场上,虽然机动能力不足,往往只能一次性发射,但是对软质铠甲来说却已经足以造成巨大的破坏,即使没有穿透铠甲,弹丸巨大的冲击力也往往会造成骨折。

  所以逐渐地,开始有人试验制造能够整体防护住整个身躯的防具,于是就开始制造出了全身的铠甲。这时候做出来的并不是我们熟悉的整体式铠甲,而是类似罗马时代的环甲,或者是靠皮带挂在肩膀上的护胸板。对于这种铠甲,后世有专门的名称——“织甲”;虽然防护性能很好,但是穿着这种铠甲的骑士就象应试教育下的中国小学生一样,由于几乎所有的重量都由肩膀负担,所以根本不适合长时间作战,兼之护胸板非常干扰手脚的活动,使落马或者跌倒的骑士甚至难以自己站起来。对全身蛮力的骑士来说,铠甲的重量绝不是问题,但是一套将手脚的活动范围拘束住的铠甲却没办法发力,甚至连翻身都很困难;在经过30多年之后,早期的全身甲逐渐被发展出来。但是也有严重的问题:由于“板甲是穿在链甲外面的”这种传统思想,这时候的全身甲有着非常极端的“整体化”倾向。手臂和铁手套被铰链固定在胸甲上,而胸甲前后又是靠铰链铰接,然后护腰和护腿又是铰接在一起,因此穿铠甲非常地辛苦费事,一个人是绝对穿不了的;现在我们一般认识中的“中世纪的骑士都是运动不便的铁皮人肉罐头”,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由于14世纪时的铠甲就已经在强度上达到了很高的层次,所以此后对铠甲的纯材料性能的改善是缓慢的。虽然材料上的进步并不大,但是结构上和造型上的进步非常明显,所谓的哥特式和米兰式铠甲就是从这时开始出现:因为前者是从米兰开始流行的,而后者受哥特艺术风格影响很大,所以把这两种铠甲风格称为米兰式和哥特式。在所有的铠甲中,大致来分的话就是最流行的这两种了,别的风格不是没有,但基本都是仿造这两种的;米兰式的特点是线条圆润、贴身,优美,造型漂亮;而哥特式则简洁、充满机能美,多棱角,运动性好。——从这时开始,铠甲所出现的大量的棱角状设计,可以极大地改变箭石和弹丸的弹道,避免直接的撞击,也可以偏转分散近战的力度。就象坦克装甲的倾斜角度一样,即使在厚度材料不变的情况下,也可以增加防御能力。

  顺便来谈一下头盔和盾牌。中世纪欧洲头盔的起源来自诺曼人和维京人,是一种叫做Skull Cap的,保护头盖骨的半圆或锥型头盔,之后又逐渐地产生了保护鼻梁的护颜。锁子甲流行之后,在这种头盔上又加上了锁甲的护颈和围巾。也有分开的单独的链甲头罩;虽然只用了很薄的链甲,但是意外地,在很多时候可以救穿戴者的命,特别是贴身肉搏的时候。12世纪左右,随着骑兵的风行,头盔也逐渐地大型化;同一时期,步兵使用的轻盔(Sallet),轻骑兵使用的开面盔(Barbute)和重骑兵使用的全盔都出现了。轻盔和原本的差别不大,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叫帽盔(War Hat),外型和农夫的小草帽类似,由于加工简单,而且实用,所以很受欢迎,也影响了英国的钢盔。虽然到14世纪后逐渐发展到很类似二十世纪早期钢盔的形状;开面盔是早期头盔往两侧和后颈延伸,包住整个头部,全盔则在开面盔上加装可活动的护面,整个头部严丝合缝,完全被保护住。和铠甲一样,头盔样式中也分出了拉丁/米兰式和哥特式。拉丁/米兰风格的,喜欢整体的包住头部的圆形,然后有前突的护面,和大型或者密集小孔的观察眼;哥特风格的,面具拉上去的时候看上去很象二战德国钢盔,一旦放下面罩就能遮掩半张脸,有专门的护颈来保护,方便脑袋活动,观察窗是一条窄缝。

  在手持防具方面,小圆盾(Buckler)是用整块金属锻造研磨出的小型盾牌,绑在手腕上使用,防御面积虽不大但是非常坚固。由于使用时手掌活动不受限制(不用握把手),所以弓箭手,火枪手等非常喜爱这种盾牌。决斗中也常常使用;其实说起来它自罗马时期即已出现,是希腊大盾的缩小版,直到19世纪早期才消失;骑士盾(Knight Shield)这种木制、包厚皮革,用金属加固的盾牌在很长的时间内(12到15世纪)是普遍流行的,并且也产生了“塔式”(Tower)平顶和“鸢式”(Kite)尖顶的变化。而更有些盾牌为了方便士兵在左手握盾牌遮挡身体时的观察,在一面加工出一个半圆形的凹槽,供冲锋时候窥视用,免得瞎撞;应对火器的使用,14、15世纪开始出现了整体用钢材制作的骑士盾,到了16世纪到17世纪,这种盾牌就成了主流,也就是全金属盾(Plate Shield)。另有一种骑兵盾上沿加工成飞翔的羽翼,非常华丽,法国人、斯拉夫人都很喜欢,是纯装饰用的;至于步兵所使用的,则多是轻型的大木盾“塔尔奇”(Targe),以及形状呈“凸”字形,上面变尖的帕武亚盾。这种盾可以放在城墙上当临时雉堞用,配备给弩手和火枪手,但是在欧洲并不是很常见,反而在传到日本之后,由日本人发明出了使用它的战术:日本的铁炮手往往一手提枪,一手举着帕武亚盾前跑一段距离,盾牌往地上一插,就是一个个人掩体;一个小队接着一个小队短距离前移,就如一条活动的钢铁战壕一般。

  就铠甲的防护来说,到鳞甲和锁子甲的时候,已经基本上能够有效地防护当时主流的近战武器长剑,长矛和长弓;但是对于火枪的弹丸来说,靠铠甲的“打不穿”已经无法完全抵消其杀伤力。因为弹丸的“动能”是比“穿透”更可怕的一种效果,往往有弹丸被嵌在铠甲里,但是里面的人已经内脏受伤失去战斗能力的情况;假如用火枪向头盔开枪,虽然肯定打不穿头盔,但头盔里面的脑袋所感觉到的就会是象把头套在钟里然后再用力敲钟的震动一样——而且沉重而紧贴头部的头盔也极大的影响了战士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力。

  此外,这时把骑兵作为“一次性冲锋兵种”的思想非常严重。在火枪掩护下突击,然后闯出敌阵,跑远了掉头再突击的战术占了骑士战的主要部分,骑士逐渐忽略了肉搏的需要,也往往懒于进行剑、斧、钝器的格斗训练和步战训练,而且由于使用火枪逐渐提到了对骑兵的要求上,于是这时期的铠甲往往只注重“正前方”的防御。从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中叶的铠甲有一个很有趣的特点,就是四肢往往只有“一半”。也就是前部有完善的保护,而后面则只有几条固定的带子,而且腰开得很高,几乎整个后腰都是暴露出来的。护腰甲也几乎没有包裹大腿侧面;当时有句讽刺的话叫“铁前肉后”,就是在说这样的铠甲。而在战斗中防护效果非常显著的面罩,不是干脆取消,就是改成横8字的大型观察孔。结果造成的结果是虽然方便瞄准了,但是防护性下降;被诺查丹玛斯预言会死在决斗里的法王亨利二世,死因是在决斗比赛中,被对手折断的长枪碎片穿入脑部——如果他穿的是14世纪流行的、由大量观察小孔而不是两个大观察窗构成的头盔的话,不幸的君主也许只是牺牲一只眼睛,甚至更微不足道的伤吧。但是巨大的观察窗造成了防护的空白区,碎裂的枪杆直接穿进去,畅通无阻直透大脑——所以,在几次这样的不幸事件之后,不仅骑士间的比武被禁止,也很少有人愿意采用这样的铠甲了。

  随着火器的进步,骑士一次突击后往往很难再有第二次机会;因此实际上,骑士游击、肉搏的能力变得更为重要,这时四肢后半部的空档就成了阿喀琉斯的脚踝。在战场上,被刺杀型武器戳入腋下、膝盖成了骑士们的噩梦,特别是随着板甲的流行,斧子钝器等沉重兵器再度兴起反而使“在下”的步兵获得了优势。于是,在痛定思痛之后,到了16世纪晚期,铠甲有了一个长足的,也可以说是最后的巨大进步:

  整体金属铠甲出现于16世纪晚期。在17世纪进行的主要军事变革,包括由古斯塔夫、克伦威尔所推行的,都倾向于采用胸甲骑兵,而不是全身甲——这一方面是提高战场机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火器的威力提高,促进了从全面防护到重点防护的改革,即牺牲非要害部位的防护,以便集中有限重量的金属保护躯干。这就是巅峰的四分之三甲:首先,胸甲、护领、肩胛板、护臂和护腿成了基本独立的部件。其次,在对实际战斗的考虑下,内衬的锁链甲被取消了,也就是说铠甲不再作为锁链甲的“附件”了;相应地,一种专门配套铠甲使用的“Armour Suit”武装服诞生了。这种服装是轻便的丝绸或细麻布服装,内部有防火隔热兼作缓冲的石棉,然后有结实的皮带,用来穿过铠甲内侧的扁口,可以扎实地将铠甲固定住。为了弥补关节的弱点,这种服装的关节部分,以链甲或鳞甲补足。这时代的铠甲也出现了铰接的四肢护具,同时,受东方铠甲、尤其是日本铠甲的头盔影响,头盔的形制有了很大的改变:圆弧型的颅顶和延伸并扩展以保护后颈的设计逐渐成为主流。而且,逐渐地,帽檐的设计,和可活动的整体面罩设计也流行起来。确切地说,二战时德军的钢盔,基本就是继承了这样的设计。

  从外形看,关节甲片的出现是非常早的。但是和早期的铠甲,关节甲片和其他零件一样,甲片是由挂钩直接连接在内部的鳞甲或链甲上;而自16世纪末开始,整体由脱卸式铰链将各零件连接起来的设计开始流行,这一点使得链甲从内部的连接变成了关节部位的强化部件,让铠甲的重量减轻,而活动力大大增加。此外,从14世纪以来,铠甲一直是受剑的大型化影响而大型化。而在16-18世纪,则是剑随着铠甲,因火器进步的大型化而大型化。

  在历史普及读物和许多文章中都说火器的运用使重甲立即消失,这是一个想当然的错误。17世纪火枪的铅弹在50米上打胸甲上是一个坑,而同时代的钢臂弩在100米上是把胸甲打个对穿,当时的火枪还不能对铠甲造成致命威胁;但钢臂弩开弓是需要N个大汉用绞盘来开弓的,装填一支箭往往要4~5分钟,这段时间里一个熟练的火枪手往往已经开了20枪以上,这才是最大的问题。把17世纪的火器和拿破仑时代的火器相比是不正确的。拿破仑时期冷兵器已经基本进入2线,而弩发威的时候则是17到18世纪中的时代;当时的火枪只是因为比弩便宜,容易学习使用,威力和射程相近才被大量采用,16-17世纪时候弩是和火枪并列的制式装备,狙击手往往还是用弩。那种弩是狙击步枪类的武器。不是弩炮,后坐力比火枪还大……一个熟练的17世纪火枪手,以法国近卫军为例子的话,一般是让随从带上5把装好子弹的步枪,自己身上还挂着4把手枪,采用定量火药壶和鹿皮包裹的精致弹丸,可以达到一分钟5发的射速,但是成本不菲。17世纪的火枪最多隔着胸甲打断人的肋骨,但是无法穿透,这是当时火枪的问题:17世纪时候火枪手还被要求在50米左右的距离上射击。而对弩手的要求则是100米左右。而且当时的弩,已经很少有纯木的,或者说无金属的,中国在战国秦汉时代的手持弩到后期可没办法和欧洲那种穿铁甲如奶酪的BT比:上个弦要4分钟,单人持用的弩则用绞盘上,脚踩住前面的皮带,双手操作绞盘,用牙齿咬住枪托上的口带,这样的铁弩可以平射200米,上一次弦,力气大的人约需1分钟。当然那还是不能和全钢弩比,只能对付对付穿链子甲的人……

  钢弩的价格不在铠甲之下,因此比例一直不高,等同于反器材步枪在现代军队中的比例。当时的弩装备数量不多,主要是用来射杀敌方的重要目标,但是仍然有很大的作用:例子就是17世纪德国工匠协会中,铠甲匠,火枪匠和弩匠是最大的三个公会,著名的WALTHER公司当年也是其中一员。

德川幕府早期。约17世纪中叶

  这是在“百步”(30-40米)上用种子岛火枪打的。当时所有的铠甲都要用这样的步骤进行测试。种子岛火枪的水准比起同时代西欧火枪,破坏力更大,而这种铠甲的钢材和外型性能都远不如欧洲胸甲。从图上我们看到的是射了三枪,然后我们可以看到的是铠甲上的坑的深度,最多造成淤血或者骨裂;这是大将用的铠甲,是所谓的井伊赤备,所以质量鉴定只有严格,不敢放水的。日本的军事发展和欧洲不是一个时间轴,但是日本火绳枪的确是精品,水平不在欧洲同时代产品之下。可铠甲却最多是14、15世纪板甲附件的强度。从这点我们就可以想见,欧洲金属铠甲的防御力之强。而且由于火器的发展,带棱角的铠甲设计逐渐取代了整面的弧形,这对于防御火枪确实非常有效,而可活动的面罩也不影响骑兵的射击。铁手套的分指型大为流行,可动性站到了历史的顶峰:关键在于,这时铠甲沉重的重量可以均匀地分配给全身承担。笔者有个朋友,当年曾经花一万多块钱打了一套这种样式的西方铠甲;就实际穿着效果来看,尽管铠甲重达数十公斤,但穿在身上却和背普通的书包的感觉没有两样。因为受力的是全身,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铠甲的重量,当然,除了跑动时明显感觉到腿比较重之外,行动也没有什么不便。

  但是,铠甲毕竟还是渐渐无法适应时代了。这种趋势从17世纪时其实就已产生:在瑞典的扩展战争中,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认为,相较穿四分之三甲的重骑兵的表现来说,他们太过昂贵,轻骑兵和火绳枪骑兵又无法形成独自的战力,因此古斯塔夫着力发展龙骑兵——骑马的步兵。古斯塔夫的龙骑兵是支援步兵作战的,属于轻骑兵。他们的装备往往不穿铠甲或仅仅在军服里穿件链甲/胸甲背心来降低成本和重量,此外,戴一顶壶盔,备两把手枪,他们冲锋时规定用瑞典式的佩剑(比一般要长),第一列的骑兵才允许使用火器,最后一列骑兵作为预备队。而全身铠甲(War Suit)或者说板金甲(Full Plate)则是担任突击任务的重骑兵部队的装备,比如法国近卫军(火枪手)。唯一的例外是瑞士重步兵,他们的装备往往是长戟,火枪,和四分之三甲。16、17世纪,除了轻步兵外几乎都至少装备有胸甲和无面罩的头盔,当然,全身甲在那时还是很贵的,但基本上也是中产阶级能买得起的价格。

  从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早期,是强弩和整体金属铠甲、以及剑的大型化的顶峰。17世纪时候,剑的发展两极分化,一方面,日常使用的剑轻型化,发展出了佩剑和军刀,另一方面,重骑兵和步兵的剑则开始大型化。大剑产生于14世纪,而在这个时期达到流行的顶峰;唯一例外的是英国枪骑兵,他们使用一种短把宽刃的军刀,并且不使用马甲以提高机动性。典型的例子就是克伦威尔的“新模范军”;英国因为地理原因,再加上使用长弓的传统,重骑兵并没有什么发展,直到16世纪才紧急组建了一支重骑兵部队,准枪骑兵。他们使用的铠甲是从米兰买来的,系米兰铠甲的一个分支;为了减轻重量和增加灵活性,这种铠甲的四肢不采用整体的防护,而是用成块的铁片组成。非常灵活,但是相对也脆弱得多……这些准枪骑兵们,其实也只能算轻型的重骑兵。

  在法国,直到路易十四的时代,火枪手仍是法国最精锐的重骑兵部队。和其它国家的火枪步兵不同,法国的火枪手是御前亲卫骑兵团的名誉称号,他们的制式装备就要求他们至少准备胸甲(Cuirass),也就是没有大腿和手臂零件,只有铁手套和铁靴的全身甲。重型四分之三甲在18世纪中叶退出战场。甲胄之所以退出舞台,第一是因为铠甲的昂贵:大多数的士兵是不装备甲胄的。第二就是18世纪中叶火器的进步,使得火枪在50米距离上取得了对铠甲的杀伤力,因此铠甲和弩都逐渐失去了价值,大型的肉搏武器也逐渐淡去。

  随着19世纪中后期线膛步枪的大量装备,铠甲逐渐失去了实战意义。虽然在南北战争中北军还有胸甲骑兵的配置,但是这种为了防御来复枪而再三加厚的铠甲反而阻碍了骑兵的动作,从此铠甲就渐渐退出了战场。铠甲的复活,要等到一战时的德国步兵护甲,才以现代防弹衣的形式再次出现了。

记得前一阵看过记录,生产一件骑士枪术比赛用的全身钢甲(连头盔)大约需要800个工日。

英国一帮研究人员找过4个志愿者(其中包括一个英国军人,一个骑警,一个马术教练和一个年轻人)穿着全套的骑士钢甲(无马刺,重量大约80磅)作各种运动,经过测试发现影响并不象想象中的严重,穿着钢甲的各位可以很轻易的作出贴地前滚翻,倒下起身,侧身翻滚,跑步等动作,而要在没人帮助下很轻盈地跳上马鞍则显得很勉强(但踩蹬上马没问题),至于纯粹靠上臂的力量悬挂在梯子底部向上爬则非常困难。那帮人穿着钢甲折腾了几个小时后终于以其中一个脚部扭伤而收场。

这个测试证明以前的骑士象木桩一样倒下就起不来的传闻恐怕是不实的。当然如果被马压住腿那就很难说了。

不应该贬低板甲的威力。

80磅的板甲已经算很重,一般板甲重量50-70磅,厚度通常头和胸部为2-3毫米,四肢为1毫米。据说意大利的先进冶金工艺造出过45磅而防护力丝毫不差的板甲。板甲出现在14世纪末,防护能力在同期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肯定优于同期东方同样重量的鳞甲。同样重量下板甲优势包括整体板甲分散打击力,还有就是硬壳结构能减轻穿着者的不适。

至于下马起不来那是早就被批驳的谣言吧,宋明时代的东方铠甲也有50-60斤,况且同样重量下板甲的负担更轻。

按照上面的文章和手头上的资料,大约1400年前后意大利出现了利用钢铁制造的全身钢甲。这些钢甲还应用了镀金镀银的技术,使盔甲更加能抵抗锈蚀。

我没记错的话,那个测试上使用的盔甲胸前的正面厚度为0.1公厘。按照上面的说法,钢甲的防护能力不但来自材料,更主要的是来自于合理的形状,一块平整的0.1公厘厚的铁板象可乐罐一样脆弱,但如果锻造成蛋壳一样的曲面,则可以承受一个成年人的体重而一点变形的迹象都没有。

得1834年时英国陆军测试使用雷管的前膛枪时的记录显示,即使是技术纯熟的士兵每分钟射速也不过三发

同时记得在加拿大军事博物馆内陈列的Brown Bess前膛燧发火枪(该枪从拿破伦战争时期一直到鸦片战争都是英国陆军的标准装备)的射击速度是20秒一发,和上面的记载相同。不过我不肯定这两各数字是分别独立测出来的,也就是说,后者也许是前者的引用而已啊^0^

17世纪用纸壳子弹的滑膛枪射速一般已经可以达到每分钟2-3发了
这样算的话5分钟就是10-15发
这毫无疑问是平均数,熟练的射手,5分钟达到20发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好象当时的火枪还有5%左右的哑火几率呢。处理一支哑火的火枪的时间估计抵得上十几次连射了,而且在齐射的情况下,大有可能根本发现不了自己的枪是否正确击发。

17世纪法国出售的德国造全身甲是1500到1600利佛。这是无装饰的实战用甲价格。定做的,有贵金属装饰和宝石等的价格可以轮番地向上翻



中古后期,不独欧洲,北非,西亚和印度的盔甲都有向整形锻造甲发展的趋势,只是技术不同,其他地方没有欧洲发展得完善而已。比如帖木尔的骑兵无数次把蒙古骑兵打得七零八落,帖木尔的精锐骑兵跟蒙古骑兵完全不同,属于重骑兵,他们“穿着大片胸甲,手持长剑和战杖”(一般只有重骑兵作战才用战杖)。奥斯曼土耳其和莫卧儿的军队也类似,土耳其和印度禁卫骑兵的装备俺见过,基本设计思想跟全套哥特式盔甲没有不同,只是因为技术所限,没有欧洲货精良而已。在这些地区,鳞片甲之类的古老铠甲基本退出贵族和禁卫军的装备,只有低级士兵才使用。同时期在日本和东南亚,在贵族圈子里欧洲盔甲也大量排挤了传统盔甲,在泰国,爪哇等地的小王国里,贵族和高级将领几乎全部用欧洲盔甲。

因为人力的能量跟化学能相比要低得多,冷兵器的杀伤原理跟枪弹不同,对于枪弹来说,板甲的优势不如对冷兵器那样明显。不过即便在火器时代,板甲也是最优秀的,比如重量,同样的厚度覆盖相同的面积,板甲大约比鳞片甲轻百分之三十,而且防护力更好。最明显的证明就是:火器兴起之后,其他铠甲都很快消失,只有板甲类还存在了很长时间。直到十九世纪中期,来复线和米尼弹才完全把铁胸甲逐出战场。二十世纪初到一次大战期间,钢制胸甲居然短暂复兴,被德军大量装备。

  
 
Pucs
Lord of Meshal
rank: The High
essentials: 7  
posts: 2573
gem: 25
sp: 502
oge: 1
Necroz Member Game Master Architect Honor
onlined:519 hours
join date:2006-03-30
last login:2020-07-22
»资料 »短信息 »推荐 »引用 »编辑 »QQ



古用皮,谓之甲;今用金,谓之铠。

  从衣甲装束上可以看出每个时代的特色,中世纪的铠甲体现了无休止的战争。很多画作中亚瑟王全身顶盔置甲,威武非常。实际上,直到1550年前后欧洲才出现全身防护的铠甲。亚瑟王是反抗罗马统治的斗士,约为公元6世纪的人物。威尔士人所称的巨龙之王尤瑟,不列颠之夫也是他了。在那时充其量穿的是皮甲,或者环状甲。链甲和胸甲其时连罗马人都没有,哪里轮得到哈德良长墙外放羊的蛮族。据典籍记载,529那年天呈异相,彗星袭月,火山隆隆,黑暗时代随着亚瑟的死而开始。早期的铠甲由主妇制作,硝制过的皮革为底,棉织材料为里。除非不得已,没人愿意平时穿着铠甲,因其夏热冬凉,极不舒适。

  皮甲:制作较简单,将兽皮晾干,上油锅煮;再晾干,揉软,缝纫即成。基本不具备防护力,穿着难受,容易擦破皮肤,多数装备弓箭手与工兵。

  环状甲:将数圈铁箍套在皮甲外,即是环状甲。一定程度上可防备刀剑的砍劈,但当胸溯来就无能为力,亦不可当弓箭与矛刺。

  板状甲:或者称硬皮甲。介于环状甲与锁子甲之间的过渡产品,将片状的装甲块钉在皮革上,可以防护从上方及前方来的打击,如果穿过板甲的接缝或从下方捅刺还是可以造成伤害。欧洲很少,所常见的是日本,足轻骑兵穿的都是这个,原哲夫的作品中较多,看起来乌光铮亮是因为刷了一层漆。

  锁子甲:皮甲问世以来的一次重大革新。用细小的铁环相套,形成一件连头套的长衣,罩在贴身的衣物外面。所有的重量都由肩膀承担,可以有效的防护刀剑枪矛等利器,但弱点是其柔软。用打击武器猛劈力砸,穿着锁子甲一样难以幸免。制作相当复杂繁琐,造价高昂。一般来讲,铁环越细小防护性能越好,每个铁环都要焊接相连,工作量可想而知。

  鳞甲:可被视作板状甲的改进,原先装甲块为皮制,现改钢片;原先关节处内衬为亚麻,现改锁网。总是过渡产品,所见甚少,颇像三国连环画中的装束。

  胸甲:名为胸甲实则遮盖的范围更广,躯干、四肢都用整块厚重的钢铠包裹,关节仍用锁子甲,袖口带着连指的手套,头部包在完整的头盔中,仅留一小缝供透气与观察。只有重骑兵用这种装具。防护亦极为完善,大多数武器再难构成威胁。

  全身甲:铠的发展终于到达顶点。这种为每名骑士量身定制的装具连人带马都裹在钢甲中,关节处亦是极为复杂的钢套与螺栓。每套铠甲都有主人所取的爱名,一如骑士的坐骑与佩剑。从长弓或弩中射出的穿甲箭在远距离上也只能凿出小孔,别的武器更如隔靴搔痒。分量反比锁子甲为轻,穿着更舒适,因为重量由躯干与四肢分担,不再单单压在肩膀。缺点还是其重量,全重50公斤以上,不包括马铠的分量。三四个训练有素的侍从为骑士套上铠甲要三个小时,自己在战场上想松开根本不可能,接合处都用螺丝上紧。顺便提下,螺丝起子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应运而生。阿金库尔战役是重装骑兵的噩梦,那里连续下过两周的暴雨。当骑兵从两翼包抄时陷入了泥沼,战马纷纷被英国的长弓射倒。泥泞中挣扎的骑士无法自己站起身来,而被对方的匕首轻易的解决。

  头盔:从维京海盗的牛角盔到法国步兵套在头上的铁锅,头盔的式样千奇百怪不一而足。总的功用是为头部提供防护,有顶部的主体,两侧及后面的护翼。环状甲的肩膀以上有一圈铁皮保护颈部,与头盔相连。欧洲的盔上修饰成分不多,罗马人青铜盔上高高的顶饰较为别致,但青铜盔重达10-20公斤。后期重骑兵的头盔用钢片拼合,就轻巧许多。盔上开一条细缝,可以从中张望,这时期的头盔尤其注意对咽喉、两翼和眼部的保护。缝越小,防护性越好,但视角显然受更多限制,要求不同,务求平衡。

  
 
Pucs
Lord of Meshal
rank: The High
essentials: 7  
posts: 2573
gem: 25
sp: 502
oge: 1
Necroz Member Game Master Architect Honor
onlined:519 hours
join date:2006-03-30
last login:2020-07-22
»资料 »短信息 »推荐 »引用 »编辑 »QQ



後期骑士的重甲已经到了连铁臂十字弓也无法贯穿的程度(姑且不算火枪),虽然这类重甲还是不少脆弱的缝隙可以被弓箭射穿,但那些地方不是人体的要害之处。因此步兵要以个人的力量来对付重甲骑士,唯一有效的武器除了匕首之外,就是『alberd」,中文翻译成「戟」是一种错误的翻译,因为戟是「勾」与「矛」的结合体,而halberd是「斧头」、「钩子」、「长矛」、和「开罐器」的结合体。使用人可以集合起来,将它做长矛使用,也可以用来和步兵或是骑兵进行单打独斗。通常步兵是用halberd把骑兵给钩下马来,然後用上面的斧头或是长得像是开罐器的部份把那位倒霉的骑士给解决掉,瑞士独立时,奥地利的盟友勃艮第公爵莽夫查理就因为如此而阵亡在halberd之下,从此瑞士佣兵的骁勇善战和善於使用halberd的声誉闻名全欧。
  
 
Pucs
Lord of Meshal
rank: The High
essentials: 7  
posts: 2573
gem: 25
sp: 502
oge: 1
Necroz Member Game Master Architect Honor
onlined:519 hours
join date:2006-03-30
last login:2020-07-22
»资料 »短信息 »推荐 »引用 »编辑 »QQ



纠正一些关于骑士的认识错误(史实概念)
骑士的盔甲大约是20公斤上下,即使在中世纪后期出现的哥特式全身盔也最多不过40公斤左右。
骑士使用5米以上的骑士枪冲击敌人阵形,骑士枪能极大程度地传递骑士高速运动时的动量以发挥致命威力,但是一旦首轮冲击结束而形成近战,必须舍弃而改换中距离武器。

骑士的侍从(squire)年龄并不固定,虽然其中大多数确实是年龄较低的见习骑士,但是其中不少人因为经济原因而始终无法转正,所以出现一个20出头甚至年龄更大的侍从也不足为奇。

按照中世纪的概念,作为下层贵族的骑士一定会有效忠的君主对象而拥有一些自己的土地。所谓黑色骑士的概念,主要源自文学艺术的加工。一个流浪者是不可能具备和正规骑士一样的经济实力来支持长期而庞大的装备维护费的。而且在民众的眼里,这些人完全不属于骑士的概念。

关于骑士的概念实在太多。也许以后还有机会深入探讨。


那我也来纠正你一下:
骑士的铠甲确实不太重,但是你有没有计算铠甲里面的链甲、皮甲的重量呢?这些玩意的重量和铠甲可是半斤八两啊……
骑士的鸢形盾、骑士剑、钉头锤(不要笑!这是骑士步战的标准装备,同时也是骑士们决斗[注意,不是比赛]时的标准装备,长度约1.6M左右)石弩是纸糊的吗?这几件装备随便拿一个出来都在10KG以上……(小号石弩没这么重,不过也要有6、7磅重……)
一个“全副武装”的骑士只有40公斤的话,骑兵也不会如此之少了。(且不论装备成本,不是纯种的优良马匹也驮不动重骑士,这也是限制骑士数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骑士的首轮冲锋过后,骑士枪全部会断掉,但是用5米长枪的骑士都是些脑子进水的家伙——骑士枪是木制的,把手部分并不太长。也就是说,支出体外的部分要有4米多,简单的算一下力矩也不是一个“人”能承受的了的(当然我还没算,谁有兴趣可以算一下……得出如此结论是因为正常的骑士都用2M的骑士枪,且只能平端一分钟左右……)。5M长枪是马其顿方阵使用的,使用方法是后排的人把枪放在前排的肩膀上……能把别人“扛”着用的枪一只手抓着末梢玩,骑士还真没这么神勇……
侍从本是骑士见习的一个阶段——准确的说是最后一个阶段。升职为骑士这件事本身虽然花不了几钱,但是领地里多了一正职的“骑士”绝对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所以骑士家一定要举行宴会来招待所有来庆贺的人,花费也不算很高,最多把一富商吃成乞丐吧……所以,没有领地来回收开销的商人们,拿个“侍从”头衔回来就很满足了,虽然名曰“侍从”,可他不侍奉任何人(最多挂名)称号不漂亮可大家都知道是个有钱的主,自然和那些笨手笨脚或穷的无法武装自己的万年跟屁虫不可同日而语。

按照中世纪的法规,骑士称号可以授予上至公爵下至立功士兵的任何一个国王认为合格的人,唯一的区别就是本来就有爵位(或势力够强大)的贵族后裔及其子弟,受封是要遵循程序的(也不过是饿你几天,然后洗个圣水澡擦干净,再念一天经,然后到领主面前给敲三下宣誓效忠最后乐滋滋的接过踢马刺差不多就完了,回去请客吧),而立功的战士则是在战场上,国王在任何时候交给你一把剑,并告诉你你已经被封为骑士了,同时告诉你给你的称号,你就可以凭着这把剑到处宣扬你是骑士了,而且不请客问题也不太大——多数这种战士没什么好身世,别人也不指望吃他,但同时他本来就没有领地,所以即使当了骑士也还是战士一个——比别的战士高级点的战士,如果国王想起来赏他点地,他就是个小地主了,如果国王想不起来他的话,他也只能该在哪晃荡在哪晃荡。经过仪式的贵族骑士们多数管这类同行叫“野骑士”什么的,不屑之情可见一斑。
有关骑士的概念确实很多,但“骑士”毕竟只是一称号,具体的个人行为再普遍,也不要带入到这个概念里来。

狐狸不才,对中世纪历史研究的并不十分透彻,希望能和各位高手相互探讨探讨。


我认为,骑士枪在接触到敌人瞬间的同时,枪声是垂直敌方身体而入的,这就不是一个传递力矩的概念。因为受到的反冲力方向是完全和枪身重合的,也就不存在力矩。骑士是让长枪顺着前进方向而直接刺进敌人身体,又不是把一根几米长的家伙当大棒砸。
骑士枪一般都需要5米长度,否则在和对方骑士对攻的时候,劣势一览无遗。别人的武器比你更长,岂不是更可能抢先刺中?

另外,据我所知,长枪基本上都是金属制作的。虽然理论上用木质的武器并不会影响多少冲量和威力。但是考虑到金属制品有更大的强度、刚度和柔度,使用木材作武器是很不明智的。柔度理论可以参考大学材料力学相关书籍。简单说,用手垂直压一根木棍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但是如果木棍换成了一张纸,结果就是纸会直接发生变形,(完全无法用牛顿的3大力学定理解释)这就是材料柔度有限而造成。
也可以从强度、刚度的理论出发分析长枪在接触敌人瞬间的负载情况。不过自己虽然理科毕业,搞这种东西还有点力不从心。

中世纪人应该不懂这些系统的理论,但是骑士枪最终的形态也是他们在现实中积累常识后得出的产物。

另外,穿了铠甲以后还要内层穿皮甲、链甲实在是闻所未闻。如果铠甲被刺穿,还有多少可能性靠内层强度更低的链甲乃至皮甲来挡住?再换个角度想想,我们在M&M,DIABLO,BG乃至一切牵涉到西方背景文化的游戏里看到过有说骑士穿盔甲就是一层层往外套,从皮甲一直挂到铁甲?要知道单穿铁甲已经够笨重了,骑士掉在一条不深的水沟里就被淹死也不是天方夜谭。

骑士马的负载确实不只40公斤,但是那是还要加上武器、马自身护甲(后期出现)以及骑士本身重量的。我所说的重量概念只是指铁甲本身应该并没有错吧。

字体不小心搞得太大了,抱歉


原来胸台是靠推理得到的结论啊……
难怪难怪。
首先,你要知道,枪在刺入敌人身体之前,是要自己端着的,是否要考虑力矩问题我也不和你多争,家里有晾衣杆的话(不要太长,一般家庭用的都是2M~3M之间,和历史上的骑士枪差不多长,但轻了许多),随便找一根,然后坐在凳子上,用一只手的力量抓住竹竿的一头使竹竿另外一端指向某一目标,20秒之内,你就明白为何历史上的骑士不用5M长枪了——非不愿也,乃不能也。
另外,不知兄台知道的骑士枪是谁造的,反正用全金属制造这种消耗品纯属扯淡,稍微想一下:2M多长的一根杆子,命中目标,插入体内。这时你想保全骑士枪?马是肯定不会停下来的,那么,把一70多KG的人挂在枪上继续冲锋?也许大力神赫拉克勒斯能做到,但是一个“人”肯定只能想想就拉倒了。那么,你下来?更不可能!都下马了还用枪做什么?不用枪何必下马?那么,就继续冲锋吧。此时的敌人肯定不会和你以同样的速度向前移动,于是你的枪头逐渐下垂,然后插入地上。可不巧的是,您的枪是全金属制成的,没有从中间断开,所以只见您的战马英勇的冲进敌群,而您却被自己的枪硬生生的从马背上给拽了下来,附带肩部脱臼手腕扭伤以及全身各处跌打损伤若干…………
真正的骑士枪是木制,外包金属的……中世纪人虽然不会理论,但是很会实践的,有钱造全金属枪这种无聊的东西不如做成链甲——再说了,就算做出来了,谁拿的动?

骑士的标准装备就是最内层全棉厚衬衫外套羊毛呢外套再外面是内甲(穷点的是皮甲,富点的是链甲)最外面是外甲(就是各类铠甲、鳞片甲了),从AD1096年第一次十字军东侵后各路骑士大人又从伊斯兰教徒那学会了在铠甲外加罩袍,并在罩袍上绘制图案以为标志的装束。至于M&M、BG、DIABLO,那些都是“英雄”!知道什么叫“英雄”吗?就是那种直接穿上外甲,却不会被里面的金属片切成肉片的超人………………

你难道以为仅凭中世纪的技术真能做出运用了无数活动关节,外观层层叠叠而内部有如丝绸般光滑不会损害宝宝柔嫩的肌肤的“铠甲”吗?

最后,骑士的武器难道是丢在袋子里而非挂在触手可即的腰带上吗?那要腰带做什么?(什么?系裤子?拜托~~~~~~~中世纪的裤子是用绳子系的~~~~~那种宽7、8CM厚5、6MM的腰带要系多大的裤子啊~~~~难道是独眼巨人的牛仔裤?)而一个有钱的全副武装的骑士别说掉进沟里,就是摔在平地上也要爬半天才能起来……所以每个骑士都有两个扈从,专门负责将倒地的骑士老爷扶上马。


确实骑士的盔甲不能仅仅等于外层的铠甲,但是如果外层盔甲重量为40kg时,再加内层也绝对到不了100kg那样夸张的重量,估计最多也超不过50。骑士当然不会为了减少重量负担就赤膊穿甲,但是内层的东西绝对不是那些其他士兵用的标准链甲。如果穿一件皮甲的话,也不会有多少重量。

骑士枪的枪身都是仿圆锥形,而且弧度相当大,实际上虽然有5m长,总体积还反比晾衣杆少,另外由于体积的不对称,长枪的重心基本上很靠近手,武器的自重力矩因此也并不大。普通人拿一根晾衣杆当然会觉得吃力,但职业军人的手臂力量不能和常人比,而且觉得吃力并不是因为过重,而且只是重力矩过大。试试改握它的中心位置,就会觉得好像轻了很多。再加上骑士冲锋的时候长枪都大约与水平要成30度左右,还能进一步削弱重力矩。

骑士冲锋的时候,长枪确实只能使用一次。刺中对手的瞬间,骑士也已经放手了(任何人被这样恐怖的威力刺穿都可能直接丧命,即使没穿,这样震一下也基本上已经内伤了),然后是拔剑、钉锤或者战斧开始近战。另外敌人面对骑兵肯定是紧密队列(原因不用说了),结果就是第一排的向后倒,还能撞上后面的,这样一来骑士本身的冲量都被大量消耗,再拉起缰绳让马一个直立,就是这样基本静止下来的。骑士当然不会愚蠢到拿插了一个人的竹竿还继续冲锋,在他面前已经是成群的敌人了,哪还有加速的机会。

骑士的最大价值是在于强攻敌人防御阵形让对方队形松散、混乱甚至因恐惧而直接溃退,一般骑士冲锋过后步兵队都会直接跟上,由于敌人已无法保持队形于是会被击溃。


木制+外包金属可能是长枪的最理想形态。但是这样也有一个问题,制作时两者如何结合?木头里灌金属冷凝倒还有可能,金属里怎样灌木头?而且因为长枪前端实在过细,(几乎直径就1到2厘米)要在里面还加上一层材料,这种工艺一难以实现,二即使实现了也会因为过于复杂而成本过高。倒是直接打制纯铁更简单,生产力高了成本也反而会下降。因为制作简易,(外形比盔甲规则多了),即使用纯铁打制也并不算昂贵(对铁匠来说,铁不是最贵的资源,制作武器需要耗费的大量时间才是最值钱的)

另外,我并不觉得这次的讨论气氛比较紧张,只要言之有理,辩论是一件能够让人交流和增长见识的好机会。

骑士枪是木头芯的……但不一定要“灌”啊……
把铁皮“包”上去就可以了……人类从青铜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的时候,所有的铁器都是“包”在木头外面用的……比如犁(这个是最早使用铁的工具了)。
还有,骑士枪只有枪头是金属的,圆锥形的骑士枪已经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东西了。
至于骑士全重多少,呆会算给你看。

其实我也没查资料,关于骑士的这点东西两年前和西巴雷斯混的时候就弄清楚了。
一个骑士的装备如下:
铠甲,如阁下所言,40KG,其他装备暂用英磅表示。
链甲,40磅
头盔,2磅
塔盾,20磅
骑士剑,15磅
骑士枪,6磅
钉头锤,20磅
十字弓,9磅
那一共就是40+2+20+15+6+20+9=112磅,
1磅=0.4536KG,
所以剩下的家当要有50.8032KG,去尾得50KG。
加上40KG的铠甲就是90KG,不是100KG但也绝对不轻。

XX兄如果真的对骑士感兴趣的话,可以找西巴雷斯的文章来看,他是研究骑士的行家……

还有,动漫游戏中的东西千万不要相信,那是骗你来着的……看看了解一下可以,当资料用的话,还是史书最好用,个人推荐威尔·杜兰夫妇的《世界文明史》。

  
 
Pucs
Lord of Meshal
rank: The High
essentials: 7  
posts: 2573
gem: 25
sp: 502
oge: 1
Necroz Member Game Master Architect Honor
onlined:519 hours
join date:2006-03-30
last login:2020-07-22
»资料 »短信息 »推荐 »引用 »编辑 »QQ



骑士的长枪的确是木头的. 完全靠马的速度 与骑士枪本身的重量 形成冲击的. 体积比晾衣杆小是瞎掰的, 手柄处将近直径40厘米. 还有骑士不是提着骑士枪的, 是手扶着将柄夹在腋下的.

 一个骑士的装备如下:
    铠甲,如阁下所言,40KG,其他装备暂用英磅表示。
    链甲,40磅
    头盔,2磅
    塔盾,20磅
    骑士剑,15磅
    骑士枪,6磅
    钉头锤,20磅
    十字弓,9磅
    那一共就是40+2+20+15+6+20+9=112磅,
    1磅=0.4536KG,
    所以剩下的家当要有50.8032KG,去尾得50KG。
    加上40KG的铠甲就是90KG,不是100KG但也绝对不轻。
  
1.内衬的链甲和全身链甲不是一个概念,而且链甲重量大部分由肩部承担,不能做的太重。
2.骑马不可能带塔盾,而中型钢盾重量不会超过10磅。
3.骑士剑和骑枪应该是反了,枪15磅,剑6磅差不多,还得是比武专用的加重型。
4.因为重心偏前的缘故,斧头锤子一类的破甲武器一般都不会太重,否则很难使用,通常骑士用的钉头锤也就是2,3磅。

http://www.pbm.com/~lindahl/cariadoc/shield_and_weapon_weights.html有很多中古武器和盾牌的尺寸和重量可供参考。

 
 
Necroz Studio » 文献图书馆
   





Copyright 2006-2011 Necroz Studio

Powered by PHPWind v4.3.2 Code © 2003-06 PHPWind
Time now is:04-19 20:58,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