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点 你尚未 »登陆 »注册 »帮助 »English Version »中文GB-BIG5转换



 
»加入收藏夹 »订阅主题 »上一篇主题 »下一篇主题
   
Necroz Studio » 文献图书馆 » 古代灭绝部落古城: 600年前集宁古城消失之谜  
thread topic: 古代灭绝部落古城: 600年前集宁古城消失之谜
  
 
Pucs
Lord of Meshal
rank: The High
essentials: 7  
posts: 2573
gem: 25
sp: 502
oge: 1
Necroz Member Game Master Architect Honor
onlined:519 hours
join date:2006-03-30
last login:2020-07-22
»资料 »短信息 »推荐 »引用 »编辑 »QQ

古代灭绝部落古城: 600年前集宁古城消失之谜


图片:

 2002年,内蒙古考古队在集宁市土城子村勘察地形,根据古代地图所示,在这个区域,曾经存在过一个名叫集宁路的古老城市。

  当考古工作刚刚开始,一处处人类骸骨就暴露出来,考古队员在它们身上发现了战争的痕迹。在这里,似乎曾经有过疯狂的杀戮。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集宁路上出现了一条贯穿全城的商业街,这里曾经是人声鼎沸的热闹集市,它货源充足、物品丰富,身处这里的大户人家竟有能力获得遍及全国的珍贵商品。

  然而,所有的喧嚣与财富猛然消逝,它们被无声无息地掩埋地底。今天的人们竟然对此一无所知,直到他们掘出这些宝藏。这些财富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历史风云?当一个又一个的细节被发现,一幅集宁路古城走入末日的画面逐渐清晰起来……

  乱葬坑的发现证实是战争摧毁了集宁路古城

  考古队员发现一具残缺尸骨,且有刀砍痕迹。

  2002年,内蒙古察右前旗土城子村,考古队员挖掘时发现了一具奇怪的尸骨。它俯卧在一处墙垄上,而且四周没有发现任何掩埋的痕迹。没有经过掩埋的古代尸骨,通常意味的是一种饿殍遍野的典型遗迹。

  一个月前,考古队队长陈永志就曾带领队员在这里勘察地形,根据古代地图所示,在这个区域,曾经存在过一个名叫集宁路的古老城市。许多年来,这个古城一直无人问津,直到政府决定修建高速公路,而公路又必须从古城上通过,考古队才开始做抢救性的考古挖掘。

  探方工作开始了,考古队开始在古城遗址上布下一个个探方。为了准确地画出坐标图,寻找四周城墙、确定古城范围是必要的。这条明显高出地面的土垄,正是集宁路古城的西城墙,而其他几面城墙则淹没在庄稼地底,需要通过考古探查才能露出端倪。

  就在这时,又一具尸骨出现了。考古技工乔金贵很快意识到,它处在耕土层下,属于集宁路古城文化堆积当中最晚的这一时间段,那么说明这个人的死亡年代和集宁路古城的淹没年代应该是相一致的,也就是说,这个人的死亡也就等于集宁路古城的彻底湮灭。

  清理完毕后专家吃惊地发现,他的一条腿还有半个身体几乎不存在了,而且还有刀砍的痕迹。难道这背后隐藏的是一场残酷战争吗?

  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城址,是否毁于战争?

  据《金史》和《元史》,集宁这个古城建立于金代1192年,此后在元代被升为路级城市。集宁路古城的四周城垣很快被探测了出来。古城的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它实际上的面积,连现在的集宁路古城所在的古城子村的大小还不到。陈永志有些迷惑,探测结果和历史上留下的描述十分矛盾。民国年间,这里曾经发现一块元代文宣王庙学碑,证明集宁路在元代属于行政级别相当高的路级城市,而路级城市相当于今天的地市级城市。

  考古发掘动工后不久,老绘图员张补财又接到了从考古工地上拿来的尸骨图。图上表明,在集宁路上也挖到了乱葬坑。乱葬坑意味着或是饥荒瘟疫,或是战争。而就在考古站里,陈永志正和队员宋国栋仔细察看着一堆刚从考古工地上带回来的东西。

  这东西呈片状,从表面的锈迹来看,这显然是铁制品。铁片上存在的小孔似乎表明这是一副铁制铠甲。它的发现已经足以证明在集宁路,的确发生过战争。这副铠甲到底是哪位士兵或将士的戎装?

  重大发现,被耕牛踩塌的窖藏宝物丰富。

  几个月来,陈永志翻看了大量内蒙古地区的考古资料,这些记录和他的经验告诉自己,目前的僵局,也许是考古队的挖掘位置有偏差,在集宁路这样一个已经显露出特殊之处的路级城市,必定会有所发现。

  果然,转机出现了。2002年夏季,老乡在耕地过程中,耕牛踩塌了一个窖。这是一个深埋于地下、盛满了东西的大陶瓮,在集宁路,还是头一次发现这样一个如此完整的窖藏。

  它的顶部是用一个石板掩盖起来的大瓮,耕牛在耕作的过程当中,突然将石板踩塌,结果露出了这座窖藏。正像他们期待的一样,从陶瓮里取出的东西,每一件都足以弥补他们持续了数月的失望情绪。

  比如有铜镜,有龙泉窑的高足碗,还有一些铁器、瓷器。这座窖藏的发现,对于考古工作人员来讲,无疑是一针兴奋剂。

  从已有的发现来看,集宁路曾经经受过战争,而深埋地底的窖藏又一次证明了战争的存在。当战火临近之时,居民们纷纷望风而动,他们把无法带走的财物装入牢固的大瓮,深深埋藏起来,希望战争结束之后能够重返这里,取回财物。

  那么,眼前的陶瓮显然只是大量窖藏当中的一个,而整整一个城市,曾经有多少人采用了相同办法保藏自己的财产,恐怕是不可胜数的。

  集宁路古城曾是一个商贸中心城市

  碎瓷片中,竟包含了中原七大窑系瓷器。

  前面几个月以来,在集宁路遗址的泥土里,陆续出土了大量碎瓷片,现在看来,那些碎瓷片也许值得仔细研究。

  为了准确鉴定它们,陈永志请来了北大考古系的古瓷器专家权奎山。权奎山和研究生们花了一个月时间,才把集宁路的碎瓷片分类登记完毕,出人意料的是,这里竟包含了当时中原七大窑系的瓷器,几乎囊括了元代中原地区的所有窑系。

  如果这些瓷器发现于中原地区,或者是发现于瓷器的产地,可能会不以为然,但是它恰恰发现于农牧结合带的内蒙古草原地区,而且发现量非常之大,种类也非常之丰富。这在考古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陈永志猜想,这些瓷器有没有可能是集宁路人自己模仿烧造的呢?

  然而通过对当地土质的分析,陈永志发现,这里不仅无法模仿烧造出当时中原各窑系的瓷器,就连普通瓷器也不大可能烧制出来。看来,出现在集宁路的绚丽瓷片,的确是来自当时的中原各地。

  集宁路,似乎具备一种特殊的地位,使得中原各大窑系的瓷器一种不落地汇聚在这里。那么,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特殊地位?而这个具有特殊地位的城市,拥有着足以炫耀后世的物资,会不会正因如此才招致了毁灭性的战争?

  当地表揭开后,发现大面积商业街。

  进入2003年,考古队把挖掘重点放在了中西部。当地表耕土层被揭开以后,大面积的房舍遗址露了出来。出土的房舍遗址规模相当大,它们分布在一条将近200米长的街道两侧,每所房舍几乎都是相同的结构布局。

  这些房屋成组分布,每组房屋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临街房屋,房屋面积非常小,然后里侧是生活区,再外侧又是一个简单的大型院落机制。根据这组房屋的结构特点判断,这显然类似于现在的门脸房,是做买卖的地方。

  很有可能,集宁路古城在遭到废弃之前,是作为一个商贸中心城市出现的。而这个结论,恰好能够解释为什么在一个北方草原城市,竟能发现如此多的中原瓷器。顺着这样的思路,考古队开始沿着这条街道继续挖掘。当他们挖到古城的最西侧时,顺着这条街道往西走就直接到达了集宁路古城的西门。

  这条直通城门的街道,好比北京的中轴路,它无疑应该是城市中最重要的街道。难道是城市富庶招致了战争?就在这时,一具无头人骨出现了。

  有一种可能是这个人触犯了国家的某项法律,头被砍掉了。再一种就是战争。如果他是触犯了刑法而被砍头的话,那么他有可能埋藏在城外,而他被埋葬在古城的东侧。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是一名来不及逃走的居民,当入侵的军队占领了城市,他被残忍地杀害,随后被同伴在城中悄悄掩埋起来。

  考古人员发现一所大户人家遗址。

  很快,考古人员在市肆遗址的东侧发现了异常的房屋遗迹。这组房屋很奇特,首先它的结构比其它房屋复杂,且面积大。在老技工乔金贵的帮助下,这组房舍遗址逐渐被清理出来。经初步统计,这组房屋有30多个大小开间。

  陈永志很清楚,这是挖到有钱人家的房屋了。果然,就在这组房屋遗址里,考古队很快就挖到了深埋地底的大型陶瓮。然而,一铲一铲的浮土被挖了上来,直到陶瓮底部,仍然空无一物。难道当时情形十分危急,这户人家来不及装入财物就匆匆逃离了吗?谁也没想到,就在清理陶瓮边缘泥土时,一个小瓷罐出现了。

  然而在对罐内的土清理后,他们惊奇地发现,里面放着6件青花高足杯。青花瓷器,尤其是元代的青花,对考古人员来说,是非常稀罕的文物。

  随后,一个接一个的惊喜陆续出现了。在短短一个多月内,考古队竟挖出了9个窖藏。从这些窖藏之内取出的,大部分都是瓷器,根据统计,单是从这一户人家出土的瓷器,竟然就包括了当时整个中原地区七大窑系的瓷器。难道这户人家恰好就是一个贩卖瓷器的商人家庭吗?

  然而,就在其后不久,陈永志对这批瓷器进行了仔细鉴别,鉴别的结果是,几乎所有的瓷器表面都有使用过的痕迹。这说明,出现在这户人家的所有瓷器,都不是用于交换的商品,而是自家使用的器具。

  集宁路古城是个条件优越的城市

  集宁路全城图纸出炉。

  2004年初夏,陈永志铺开了集宁路考古工作中最大的一张图纸,是时候记录古城的全貌了。考古队开始了又一轮探方工作,他们必须把城内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探测清楚。

  寻找两条道路相交的十字交叉部位,是一种快速找出道路网络的办法。当这些交叉点一个个出现在图纸上,道路结构就一目了然了。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元代古城完整的城市结构图。

  这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城市布局,道路密集,并且四通八达,交通显然非常顺畅;城中各区域分工明确;而各处房舍的结构也相当合理,排水设施以及供暖设施都十分完备。根据它的道路,还有街道的分布情况看,它的城市发展还是非常成熟的。

  这个时候,在集宁路上已经出土了相当多的瓷器,而这些瓷器,竟然成为研究集宁路城市功能的最好资料。陈永志发现,在许多瓷器底部都有墨书。2003年发现的那所大户人家,经过墨书辨认,竟然是一个大型药铺。除了从瓷器的墨书上发现药铺,还有煎饼铺、仁和馆等等字样。

  眼前的集宁路古城,显然是经过古人长期建设而来的、结构合理、居住条件优越的城市。这里曾经一派富庶繁荣,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云集于此,丰富的商品在这里源源不断地输入与输出。这里的富人们享受着从全国各地运送而来的珍贵物资,各种各样的馆舍与设施在城中星罗棋布。

  瓮城说明这里曾发生战争。

  此时,挖掘工作已经进行到了古城外围。考古技工乔金贵正在对西城门做绘图记录,在完全清理后发现,作为军事防御设施出现的西门瓮城,居然有人类居住的痕迹。

  这似乎可以说明,当时的集宁路已不需要做军事防御。而从当时的历史分析,在元代,集宁路已经位于国家的腹地,自然也就不再需要对外防御。这样的推理,让陈永志终于茅塞顿开。

  假如说,如果在集宁路古城地区有战争的痕迹,那么它很有可能是一次非常大的战争。事实似乎已经非常清晰了,发生于元代的改朝换代之战,当然就是明朝军队的灭元之战。在《元史》上,陈永志找到了明军北伐的路线。然而,正和他的记忆一样,史书所记载的明军北伐路途中,并没有提到集宁路,这也是熟知元史的陈永志之前一直没有将这次北伐之战与集宁路的湮灭联系起来的原因。

  此时的陈永志并不打算简单理解这段记载,他认为,古籍记载往往言简意赅,这段简略的文字背后,显然还存在着推想的空间。明朝著名的将领常玉春和徐达,他们率领的中路军曾经打到过大同,从大同直接北上,这个史书记载的是很明确的,集宁路古城离大同是很近的,直线距离不足100公里,它又是一个商贸重镇,那么徐达、常玉春打到大同后,不可能不打集宁路。

  这场战争以明军的胜利告终,从此天下改称大明,元朝覆灭,往北撤退,蒙古人在北方建立北元政府,开始了和明朝长达二百多年的拉锯战争。此时,过去的元上都被明朝政府当做了防御北元的重要卫所,而位于元上都南面的集宁路,尽管曾经一度繁荣,在这时却被视为毫无价值。它在地理位置上不具备军事防御功能,原有的商业贸易功能则更加没有用武之地,于是,这个城市在被元朝政府无奈抛弃之后,随即被明朝政府永远地废弃了。

  集宁路毁城之谜终破解。

  至此,集宁路毁城之谜有了最终的答案。

  公元1351年,直接针对元朝政府的农民战争———红巾军起义从集宁路横扫而过,无从考证,他们是否也曾风闻集宁路的富庶,而在这里实行过劫掠。然而,这场战事并没有成为改朝换代的战争,它被元朝政府迅速平息,战争之后,居民们陆续返回集宁路,他们收拾战场,掩埋尸体。有的人甚至悄悄挖掘别人在战前掩埋的财物。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十年,十年后,风雨飘摇的时节再次到来,居民们又听到了战火的消息。经历过战争的人们坚信着,自己还能回到这里重建家园。于是他们尽可能地埋葬着那些无法带走的财物,等待战争过后再次取回。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再也不可能见到这些东西。

  因为,迫使他们再次离乡背井的,是一场改朝换代的战火。明朝开始了。明朝政府和逃离北方的北元政府进行拉锯战期间,集宁路北方的元上都被明军作为军事防御基地镇守着,没有人知道集宁路的存在。

  200多年后,明朝开始采取以守为攻的策略,把北边防守卫所全部撤到关内,集宁路从此成为明朝长城外一个无人问津的地方,无论汉人还是北元的蒙古人,再也没有来到这里的可能。集宁路上的人们,早已不知逃离到了何方,而经历战火遗留下来的一切,逐渐被野草覆盖,一个城池,从此消逝!

 
 
Necroz Studio » 文献图书馆
   





Copyright 2006-2011 Necroz Studio

Powered by PHPWind v4.3.2 Code © 2003-06 PHPWind
Time now is:04-29 03:11,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